新闻与传播学院近三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汇总表
年份 | 作者姓名 | 刊物名称 | 论文名称 | 论文等级 |
2015 | 孙 平 | 现代传播 | 新时期红色文化的意义表达与传播机制探析 | A |
2015 | 熊文泉 | 现代传播 | 大数据时代电视剧审美形态的变迁 | A |
2015 | 李海丽 | 现代传播 | 中日动漫产业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 A |
2015 | 李春雷 | 现代传播 | 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微社群的动员机制研究 | A |
2015 | 李春雷 | 当代传播 | 环境传播下群体性事件中新媒体动员机制研究 | B |
2015 | 曾振华 | 当代传播 | 自反性现代理论是雨下的核心价值观传播——以大学生为受众的研究 | B |
2015 | 蔡立媛 | 当代传播 | 蝴蝶效应: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 | B |
2015 | 李铁锤 | 当代传播 | 网络热词:一种亚文化传播的民意表达 | B |
2015 | 李春雷 | 新闻大学 | 社会底层青年的记忆打造与传媒重塑研究 | B |
2015 | 胡沈明 | 出版发行研究 | 时政类新闻杂志移动媒体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 | B |
2015 | 李春雷 | 国际新闻界 | 突发群体性事件中传统媒体沟通党媒意见与网上舆论的进路研究 | B |
2015 | 蔡立媛 | 科技与出版 | TSCR: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的“利基营销” | B |
2015 | 万克文 | 情报杂志 | 网络舆情影响因素与政府干预效果的档案馆究与分析 | B |
2015 | 张 静 | 远程教育杂志 | 多维视角下教师TPACK发展机制与培养路径 | B |
2015 | 张 静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技术中心”转向“技术设计”:TPACK框架的教育意蕴反思 | B |
2015 | 刘开源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新媒体下高校社群的话语权变迁与舆情引导研究 | B |
2015 | 姜 滨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日本侠客的世代变迁与文化辨析 | B |
2014 | 曾振华 | 现代传播 | 红色文化创意与传播的价值认同与舆论场构建 | A |
2014 | 李春雷 | 现代传播 | 塔西佗陷阱效应与传媒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引导策略研究 | A |
2014 | 李春雷 | 现代传播 | 演变、转向与趋势: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传播学研究 | A |
2014 | 熊 茵 | 现代传播 | UGC语境下知识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 A |
2014 | 李春雷 | 当代传播 | 风险社会中传媒对“仇富心理”泛化的纾解 | B |
2014 | 李春雷 | 当代传播 | 社会阶层视角下的新闻价值研究 | B |
2014 | 黄卫星 | 当代传播 | 史诗《东方红》文化记忆 | B |
2014 | 万克文 | 编辑之友 | "亲密捆绑式"一种全新的制播分离模式--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 | B |
2014 | 黄 斐 | 编辑之友 | 专业新闻视野中的公民新闻价值辨析 | B |
2014 | 陆 涛 | 中州学刊 | 文化传播中的听觉转向与听觉文化研究 | B |
2014 | 李春雷 | 新闻大学 | 风险社会视域下底层群体信息剥夺心理的传媒疏解研究 | B |
2014 | 李春雷 | 国际新闻界 | 90后权利意识的困境与传媒引导 | B |
2014 | 熊文泉 | 当代电影 | 《幸福对对碰》影片分析 | B |
2014 | 黄 斐 | 中国出版 |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合之道——以马航事件有关报道为例 | B |
2014 | 张 静 | 远程教育杂志 | 三重视角下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之内涵与特征 | B |
2014 | 胡沈明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论当代中国新闻评论解读模式的变迁 | B |
2014 | 李春雷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群体性世界底层群体的政府信任再造与传统媒体引导研究 | B |
2014 | 李春雷 | 人大复印资料 | 草根情结的异化:底层社会传播生态的另一种解读 | B |
2013 | 邱新有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政传、统媒体、微博信息博弈的那是均衡 | A |
2013 | 李春雷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突发群体性事件中微博主体媒介素养研究 | A |
2013 | 邱新有 | 现代传播 | 民间新闻发布会:底层民众维权的新模式 | A |
2013 | 李春雷 | 现代传播 | 群体性事件中媒体对底层群体的社会政治心理影响研究 | A |
2013 | 邱新有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 信息稳定视角下的政府、媒体和民众博弈模型建构 | B |
2013 | 李春雷 | 国际新闻界 | 政府信任构建与大众传媒对拆迁心理的引导机制研究 | B |
2013 | 王龙洋 | 编辑之友 | 论近代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性 | B |
2013 | 李铁锤 | 编辑之友 | 陈独秀的平民报刊编辑思想探析 | B |
2013 | 赵平喜 | 编辑之友 | 媒介采访成本及其统筹刍议 | B |
2013 | 赵平喜 | 江淮论坛 | 从新闻执政到公共服务:重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 | B |
2013 | 王龙洋 | 小说评论 | 论新现实主义的成就 | B |
2013 | 熊文泉 | 当代电影 | “结构第一”作为叙事方式的得与失——《国徽》影片分析 | B |
2013 | 曾振华 |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 媒介融合时代广告教育师资问题及与业界难以互动的原因 | B |
2013 | 孙平 |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 新时期广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方法研究 | B |
2013 | 戴烽 | 东岳论丛 | 农民工职业培训动力的认知惰性与路径依赖 | B |
2013 | 袁爱清 | 江西社会科学 | 弱势群体怨恨及媒介疏导策略研究 | B |
2013 | 程前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电视媒体灾害报道的话语变迁 | B |
2013 | 黄卫星 | 山西大学学报 | “communication”:再思传播哲学 | B |
2013 | 张静 | 远程教育杂志 | 面向TPACK发展的设计型教师教育课程——缘起、模式及启示 | B |
2013 | 张静 | 中国电化教育 | 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 | B |
| 张静 | 人大复印资料 | 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 | B |
2013 | 何彤宇 | 现代教育技术 | 大数据时代网络学习环境的数据融合 | B |
2013 | 邱新有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从传播的仪式观看乡村文化的嬗变 | B |
2013 | 李春雷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草根情结的异化:底层社会传播生态的另一种解读 | B |
2013 | 戴利朝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西向东:近代南昌道路与城市经济空间的转换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