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2017版)
05520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具体报考条件以学校正式颁发的招生简章为准。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四、主要专业方向
培养方向1:新闻传播实务
该方向主要研究新闻传播业务规律,具体包括新闻业务、媒体产业、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政务媒体以及网络舆情等。
培养方向2: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
该方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及视听新媒体的业务理论与规律,具体包括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和广播电视艺术与传播等。
培养方向3:广告与品牌传播
该方向主要研究广告、品牌传播以及新媒体营销传播理论与规律,具体包括广告与品牌传播和广告与数字营销等。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核心课、方向选修课、专业实践等5个模块。课程学习(含新闻与传播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6学分、学科基础课11学分、方向核心课10学分、方向选修课6学分、专业实践课4学分。
新闻与传播实践是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旨在培养研究生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新闻传播业界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于研究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并为学位论文选题、撰写提供实践研究方面的支持。新闻与传播实践时间至少6个月,包括全媒体新闻传播实务、业务观摩考察和实践、业务调研报告撰写、毕业实践等环节,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附后。
六、培养方式
1、采用课程学习、新闻与传播实践和学位论文紧密结合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入学后第1学期内应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并开始执行个人培养计划。
2、课程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教学方式采用课堂参与、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研究等多种形式,注重对研究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
3、课程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注重过程考核,突出对研究生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方法技术分析、解决新闻与传播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基础课采用考试形式,选修课和新闻与传播实践采用考查形式。专业必修课75分合格,其他均为60分合格。
4、强化新闻与传播实践环节。学校为研究提供稳定的实践基地,同时也尊重学生的实践选择。在实践基地内实习者,实践方案由学院和实践基地共同商定。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岗位者,应在实践开始前两周内提供完备的实践方案,由实践指导教师签字,并备学院备案。研究生实习期不得少于6个月。
建立科学的新闻与传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和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展示机制。新闻与传播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实践总结报告,提交反映其实务能力的实践创新成果,并集中进行实践汇报。实践总结报告至少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实践过程总体介绍。
(2)代表性媒体作品或产品展示、制作过程汇报。
(3)所在媒体、产业、行业调研报告,鼓励研究生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生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新闻传播实践模块学分。
5、实行研究生培养中期考核机制。一般在第2学期末对研究生思想品德、业务能力、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查找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进行改进。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视情况延长其学习年限或劝其退学。
6、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新闻与传播行业选聘一批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通过师生互选为每位研究生配备校内导师和实践导师各1名。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实践环节的指导,同时可参与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培养工作,实现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
7、实行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指导教师对研究生成长负全面责任。同时,学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一般由5—7名本专业领域校内资深导师、实践导师代表共同组成。导师组主要负责课程教学、新闻传播实践、学位论文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组织、指导和监控工作。
8、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过程中采用工作室制,在正常上课期间,学生必需到工作室工作学习、接受任课教师指导,未在指导期间内完成相应课程学习,不得正常毕业。
七、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工作由选题、开题报告、研究工作、中期报告、论文写作、论文检测和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构成。
2、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源于新闻传播业的实际问题。除毕业论文写作外,鼓励研究生采用调查报告、案例研究、专业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相关成果需要具有学理性的相关阐述,相应评价方式由研究生导师制定,报告院学术委员会审定通过执行。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导师组负责组织,研究生应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审查评议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下一阶段。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一般应在第2学期结束前完成。根据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导师组可组织学位论文中期报告会。
4、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能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应经导师审阅且书面同意后方可提交申请学位。
5、实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校内外评阅和优秀论文评审等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经导师审阅同意后,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一般在论文答辩一个半月前)提交规定格式的学位论文纸质稿一式两份和电子稿。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超过15%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评阅。学位论文评阅实行双盲两审制,评阅专家中一般应有1名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的新闻传播业界专家或管理人员。两审论文中一审不合格或两审均为修改后重新送审者,不得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延迟半年再行送审。
6、学位论文答辩由答辩委员会按有关规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的新闻传播业界专家或管理人员。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安排在每年5月或11月。
八、毕业和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新闻与传播实践,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其它
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和跨专业本科毕业生入学后,可补修2-3门本科专业技术类课程如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造型、新闻编辑与报刊排版,不计学分。
研究生毕业前,需公开发表学术论1篇文,或在学术会议上公开作学术报告1次,或相关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附件一: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学 位 课 程 | 公共必修课(6学分) | 99930014 | 基础英语 | 2 | 36 | 1或2 | 考试 | |
999300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考试 | |
99930008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8 | 2 | 考试 | |
00830016 | 英语论文阅读与写作 | 1 | 18 | 3 | 考试 | |
学科基础课(11学分) | 00830010 |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 2 | 36 | 2 | 考试 | |
00830011 |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 | 2 | 36 | 1 | 考试 | |
00830012 | 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 | 2 | 36 | 2 | 考试 | |
00830013 | 媒介经营与管理 | 2 | 36 | 2 | 考试 | |
00830014 | 新媒体研究 | 2 | 36 | 2 | 考试 | |
00830015 | 论文写作指导 | 1 | 18 | 2 | 考查 | |
方向核心课(10学分) | 00830020 | 全媒体新闻传播实务 | 3 | 54 | 1 | 考查 | 新闻传播实务 |
00830021 | 新闻实务前沿 | 1 | 18 | 1 | 考查 |
00830022 | 媒体产品形态研究 | 1 | 18 | 2 | 考查 |
00830023 | 新闻评论专题 | 2 | 36 | 2 | 考查 |
00830024 | 调查性报道专题 | 2 | 36 | 2 | 考查 |
00830025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1 | 18 | 2 | 考查 |
00830020 | 全媒体新闻传播实务 | 3 | 54 | 1 | 考查 | 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 |
00830026 | 电视节目形态与策划 | 2 | 36 | 1 | 考查 |
00830027 | 电视采访报道研究 | 2 | 36 | 2 | 考查 |
00830028 | 视听新媒体理论与实务 | 2 | 36 | 1 | 考查 |
00830029 | 广播电视发展前沿 | 1 | 18 | 2 | 考查 |
00830020 | 全媒体新闻传播实务 | 3 | 54 | 1 | 考查 | 广告与品牌传播 |
00830030 | 广告策划与创意 | 2 | 36 | 2 | 考查 |
00830031 | 公关策划与运作 | 2 | 36 | 2 | 考查 |
00830032 | 品牌整合传播 | 1 | 18 | 2 | 考查 |
00830033 | 新媒体使用与效果分析 | 2 | 36 | 2 | 考查 |
非学位课程 | 选修课(选修6学分) | 00830120 | 舆情监测与研判 | 2 | 36 | 3 | 考查 | |
00830121 | 数据挖掘与新闻生产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22 | 政务新闻传播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23 | 媒介内容分析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24 | 新媒体规制研究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25 | 新媒体与社会治理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26 | 危机公关与舆论引导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27 | 影视艺术美学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28 | 纪录片创作研究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29 | 影视动漫艺术研究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30 | 社交媒体专题研究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31 | 影视品牌传播研究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32 | 影视剧作与策划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33 | 数字营销传播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34 | 创意传播管理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35 | 文创产品开发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36 | 媒介经营与管理 | 2 | 36 | 3 | 考查 |
00830137 | 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 | 2 | 36 | 3 | 考查 |
毕业实践 | 00830213 | 不少于6个月 | 4 | 72 | 3、4 | 考查 | |
附件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一)以课程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注重对学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传播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加强新闻传播院校与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及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新闻与传播实践单位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与研究生教学及培养。实行指导教师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以师生互选方式确定,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学习计划;导师组以指导教师为主,由3-5人组成,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研究视野。
(三)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
(一)基础课(14学分)
1、政治理论课(2学分)
2、外语(3学分)
3、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
4、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5、新媒体研究
6、媒介经营与管理
7、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
(二)选修课(16学分)
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确定专业方向,并自行设置课程安排。
(三)专业实习(4学分)
应届本科生实习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面向新闻传播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案例研究、专业作品等多种形式。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